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1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7月10日,记者来采访时,看到深圳绿色交易所(下简称:绿交所)总经理刘洋在办公室拿着电话忙个不停,在跟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接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后,紧接着又跟外地的一家企业商讨绿色双碳业务……他说:“绿色低碳领域的工作不会立竿见影出成效,但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环境、改变世界!”
r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作为在绿色低碳领域从业近20年的资深专家,刘洋在碳交易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碳普惠助力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碳金融与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传播深圳经验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刘洋受到了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通报表扬。
r推动700多家重点企业碳强度下降超40%
r当今,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各类举措中,有一项全球公认的市场化机制——碳定价机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碳定价机制在国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了让国内最早开市的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保持活力,从2022年初开始,刘洋带领绿交所团队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研究国内外碳市场发展规律,结合深圳产业特点和碳排放水平,制定科学的配额合并方案和配额有偿分配实施方案。
r“为了保障市场总体稳定,我们需要配合主管部门反复推演有偿分配的比例和总量,最终确定有偿分配的比例为3%,拍卖总量为58万吨。为了兼顾市场接受度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要确定合理的起拍价,最终选取各年度履约当月成交均价作为竞买底价,29.64元/吨。”据刘洋介绍,为了提升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他们组织多场政策宣贯会、培训会和答疑会;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他们升级了交易系统平台功能;为了保证拍卖工作的公平公正,他们全程在线监控市场参与者和后台管理人员的相关操作。
r2022年8月12日,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和各方全力配合下,第一次配额有偿竞拍开启。当天9点30分,拍卖准时开始,刘洋和主管部门相关业务合作负责人聚精会神地盯着电子屏幕,123家机构积极参与竞价,在不到30分钟内即超过了计划拍卖量和预期市场价,达成预期目标,现场的监督人员松了一口气。最终,26家竞价成功,总申报量249万吨,远超总成交量58万吨,总成交金额2526万元(纳入财政非税收入),平均成交价43.49元/吨,超过当时的市场价,以“高增值、零失误、零投诉”圆满完成配额有偿分配工作,带动全年交易量增幅31%。
r“十四五”期间,深圳碳配额合并和有偿分配激发市场活力,助推市场流动率全国第一,推动形成700多家重点企业累计实现碳强度下降超40%、工业增加值增长超35%的“双向脱钩”发展局面。
r“点绿成金”企业“绿产”变真金
r刘洋作为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在市生态环境局和深圳交易集团的指导支持下,依托碳市场流通的配额和自愿减排量产品形成的存量碳资产,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服务。
r刘洋通过与深圳担保集团和南山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紧密沟通,策划在原有已广泛应用的碳配额质押融资服务基础上,借鉴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开发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债权ABS(资产证券化)模式,以企业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债权作为基础资产,通过发行市场流通证券。
r2024年7月24日,“深圳担保集团-南山区-中小微企业19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资产)”在深交所正式挂牌。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挂牌发行,标志着深圳率先实现了碳资产证券化从“0”到“1”的突破,开启了绿色资产价值变现的新通道。为6家企业提供合计1.15亿元的融资支持。南山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将按照企业融资成本的5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资助100万元,贴息期限3年。 深圳前海中碳综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本次入池的6家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王祺表示,此次推出的碳资产证券化产品,让他们把无形的绿色资产,变成了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r另据悉,深圳“双联通、四驱动”碳普惠体系已构建完成,刘洋牵头编制的5项自愿减排方法学已获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实施,已覆盖超1000万市民,累计签发20多万吨减排量,直接经济价值超1000万元。作为双碳智库专家,刘洋积极投身绿色低碳事业,在“十四五”期间,参编10余项政策文件,主编1项国标、3项地标和1项团标,主持20余项课题研究,在助力产业绿色化转型方面成效显著。
r(图片由深圳交易集团提供)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