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月长河中的建筑瑰宝
在厦门思明区深田路44号,有一幢米黄色的北欧风情洋楼,宛如一颗遗落市井的明珠,静静矗立在烟火缭绕之中,它便是“观稼轩”。
这座宅邸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菲律宾华侨洪氏家族精心打造。“观稼”之名,既蕴含着对农耕岁月的悠悠追思,又映照出深田路一带往昔阡陌纵横、稻田连片的田园风光。
作为百家村片区至关重要的文化遗产,观稼轩不仅是华侨投身厦门城市建设的鲜活见证,更以别具一格的建筑语言,搭建起从清朝万寿宫到现代市井生活的时空桥梁,串联起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观稼轩的建筑外观,尽显北欧简约的独特气质:对称的立面布局规整有序,圆肚凸窗与三角形山花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拉毛墙面泛起斑驳的暖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展开剩余77%右侧门前,一块“盘龙石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清代万寿宫仅存的珍贵遗物,上面镌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皇家威严字样。当华侨将其砌入宅基时,不经意间为后世留存了一处城市记忆的重要锚点。左侧墙体在2019年坍塌后修缮一新,与右侧饱经沧桑的肌理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部正在书写中的建筑史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二、时空交错中的历史印记
观稼轩的根基深深扎根于多重历史断层之中。
清初,此地曾建有万寿宫,每逢帝王寿诞,官员们都会齐聚于此,虔诚叩拜皇权,场面庄重而肃穆。
到了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山公园建设引发的城市更新浪潮,百家村成为厦门最早的拆迁安置区。华侨资本如潮水般涌入这片被视为“白鹤下田”的福地,洪氏家族在此营建起这座宅邸,将南洋的审美情趣与本土的传统工艺完美融合。
日据时期,毗邻的兴亚院沦为殖民统治的中心,而观稼轩却幸运地躲过了战火的洗礼,宛如一座静谧的孤岛,在动荡的时局中坚守着自己的宁静。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洋楼摇身一变,成为市委机关宿舍。木质楼梯间里,曾回荡着建设者们匆匆的脚步声,那是时代前进的铿锵旋律。
2004年,百家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观稼轩与兴亚院作为历史风貌建筑得以保留。然而,其内部却逐渐走向荒芜:2013年的挂历仿佛被时光凝固,封堵的楼梯、散落的杂物,让雕花门楣与斑驳的水磨石地板,在寂静中诉说着岁月的寂寥。近年来,左侧坍塌后的修复工程,不仅是对建筑生命的延续,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紧迫性的有力警示。
三、中西交融的美学典范
观稼轩的建筑细节,堪称闽南华侨美学的经典范本。
主体采用砖木结构,四坡红瓦屋顶与拱券外廊,透露出浓郁的地中海风情;而檐下的彩塑、镂空花墙,又巧妙地融入了闽南传统工艺的精髓。
最精妙之处,当属其空间叙事:正面两个独立的入口,暗示着内部功能的巧妙分区。右侧门厅堆放的农具与左侧封堵的厅堂,形成了一种功能嬗变的隐喻,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侧面被砖墙掩盖的拱廊遗迹,引人遐想当年人们凭栏观稼的诗意场景,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田园画卷。
装饰艺术更是彰显匠心独运:圆肚凸窗下的波浪纹饰,虽已随岁月渐渐剥落,但山花顶端的卷草浮雕仍依稀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水刷石外墙的竖向线条,与兴亚院的Art Deco风格形成巧妙对话,展现了厦门近代建筑对国际潮流的本土化独特诠释。尤其是盘龙石碑的创造性运用,既是对皇权象征的巧妙解构,又彰显了华侨将历史碎片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与匠心。
四、市井喧嚣中的文化坐标
置身于百家村的烟火巷陌之中,观稼轩的沉静与市井的喧嚣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清晨,深田公厕旁的酱油芒果摊飘来阵阵咸甜交织的香气,阿牛章鱼的炊烟袅袅升起,绕过洋楼斑驳的山墙,仿佛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抹生活的烟火气。
午后,老街坊们在共和路骑楼下悠然饮茶闲谈,吴记煸豆干的香气与洋楼窗棂的阴影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市井生活画卷。
这座建筑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范畴,成为联结华侨史、市井生活与城市记忆的时空胶囊,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回忆。
结语
在厦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观稼轩宛如一位沉默而深邃的叙事者。
它见证了稻田变街巷的沧桑巨变,亲历了殖民统治的阴霾岁月,承载了建设新中国的激情豪情,也正凝视着文创咖啡馆与网红打卡点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生长。
其建筑生命中的每一次创伤与修复,都是城市文明层积的珍贵切片,时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城市更新,应是让历史在与现代的对话中重获新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发布于:山东省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